未发布文章,仅支持15分钟预览

好样的,南医大两位“准护士”

{{sourceReset(detailData.source)}}

{{dynamicData.sub_info.subject_name}} 紫牛新闻

{{item.reporter_name}}

{{item.tag}}

+ 关注

9月20日晚,19点10分。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2018级学生李倩钰和刘茜在北京地铁2号线复兴门站换乘时,发现站台上围了一圈人,上前查看后发现是一名男子在候车时突然倒地。

她们发现,该男子面部朝下,面色青紫,嘴里边有血且呼吸困难,现场已经有一位北京民航总医院的实习护士在进行查看,二人毫不迟疑地向地铁工作人员表明希望加入急救工作中。

李倩钰和刘茜

她们将患者翻过身,保持仰卧位,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。对男子进行评估后,发现男子无意识无呼吸,且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,因担心由于紧张而导致手法不够准确,三位护士轮流探测了他的颈动脉搏动,决定开始实行心肺复苏。解开衣物束缚后,刘茜先按压了两组,感到体力有些下降后,立刻由另两人轮换按压。

男子同伴拨打120急救电话的同时,地铁工作人员拿来了AED,刘茜将两个电极片按照图示贴在患者胸壁,李倩钰负责按AED的指示操作。第一次除颤后,继续对患者进行按压。根据AED对患者心率的分析,给予第二次除颤,此时显示患者心率恢复,脸色亦明显好转。

19点25分,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后,为患者做了心电图,检查患者心律恢复后,给其开放静脉通路。患者被移至转运急救车。刘茜、李倩钰离开了现场。15分钟的黄金时间里,因为三位姑娘,这位男子得到了及时、有效的救治。

“当时那种情况一切都挺紧急的,脑子里也没多想,连上电极片之后就听见机器播报:‘请不要接触病人,按下正在闪烁的按钮进行除颤’,我就赶紧跟她们喊‘快远离,要除颤了’,然后确认没有人接触的时候,就按按钮。除颤后它又会提示‘可以接触病人,继续进行心肺复苏’。”李倩钰回忆道。

“在学校学习过很多次急救措施,也有考核,在医院急诊时,老师也教过,学了很多次。”刘茜说,在接触临床四五个月以后,遇到紧急情况不会那么慌张了,能够更加镇静地进行抢救。

正因为在学校的时候把心肺复苏的流程牢记于心,才能镇定地一步一步进行抢救,当时胸外按压的时候还能想着那些老师重点强调的要点,按压部位、深度、频率,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部,手指不要贴着皮肤一些等一系列要点。

在看到男子从一开始的面色青紫到好转的那一刻,两个姑娘很激动,觉得自己所学真的有用。特别是后来知道该男子已经抢救回来,意识也清醒了以后,很庆幸自己虽然身为一个实习生,临床经验也不是很丰富,但还是勇敢的冲上去进行了急救,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真的很值得!

通讯员 詹恬 田天
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蔡蕴琦

校对 苏云

编辑 : 潘政

{{dynamicData.sub_info ? dynamicData.sub_info.subject_name : dynamicData.event_info.title_short}} {{dynamicData.sub_info ? dynamicData.sub_info.subject_desc : dynamicData.event_info.brief}}
{{dynamicData.sub_info ? '+ 关注' : '+ 追踪'}}
文章未发布,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